导语:易尚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事热点:亮眼成绩单的背后,长三角做对了什么?
江苏GDP突破10万亿元;浙江GDP超6万亿元;上海成为全国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的城市;安徽GDP增速领跑长三角,经济总量几乎追平上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均交出了亮丽成绩单。
GDP
全国占比约四分之一
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其中,沪苏浙皖合计贡献了约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2020年,我国GDP达101.6万亿元,而长三角三省一市合计GDP达24.5万亿元,几乎贡献了全国GDP总量的四分之一。”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教授温建宁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更值得关注的是,去年全国GDP同比增长2.3%,而长三角GDP平均增长率达6.55%,是全国增速的2.85倍。”
“这不仅说明长三角领跑全国经济发展,成为全国应对疫情危机恢复经济增长的一面旗帜,更体现了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综合效应,骄人的发展成绩显示出长三角融合发展优势互补的强大经济韧劲。”温建宁补充道。
江苏紫金产业金融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徐阳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韧性十足。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20年GDP增速呈现‘V’型回升,经济表现十分亮眼。”
徐阳洋指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具有辐射和集聚功能,可以点带面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尤其是在2020年一季度,尽管传统的制造业、旅游业等线下产业虽然遭受严重的影响,但线上经济增速明显,南京等地区当季GDP甚至实现正增长。
从三省一市的具体表现看,2020年,江苏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年GDP约10.27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7%。
浙江的主要经济指标也好于预期。2020年,浙江GDP为6.4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6%,经济运行呈逐季加速回升态势。
对此,徐阳洋认为,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制造业强省,制造业一直排名全国第一。特别是近几年,江苏全力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向智慧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只要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很快就会得到恢复。
“浙江省11个市2020年GDP全部实现正增长,十分难得,即使是‘苏大强’也未实现13个市全部正增长。数字经济对浙江省GDP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0%,增速比GDP高9.4个百分点,占比为10.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值得全国其他省份学习。”
安徽的GDP增速则领跑长三角,达3.9%,全年GDP约3.868万亿元,大幅拉近了与上海之间的差距。据计算,2020年上海GDP增量仅约545亿元,而安徽省GDP增量高达1566亿元左右。
“安徽第二产业表现较好,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6%,其中第四季度工业增长达到11.5%。”徐阳洋表示。
相对而言,2020年上海的表现略逊一筹。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市GDP约3.87万亿元,同比增长1.7%。“2020年上海GDP增速仅1.7%,经济总量基本被安徽追平。”徐阳洋说,“分季度看,2020年一季度,上海的GDP增速为-6.7%,直接跌入谷底,虽然二三季度开始回暖,但也未实现正增长。如果没有第四季度的全力冲刺,2020年上海经济极有可能负增长。第四季度‘收复失地’,主要得益于第二产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和信息成为推动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这主要得益于上海一直在打造全球金融中心。”
投 资
“补短板”“优结构”
10.3%!在全球经济承压的2020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自2008年以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苏浙皖也实现了投资正增长。
2020年,长三角在基础建设领域加速“补短板”,一大批重大工程的推进落地,为“稳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例如,2020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龙东大道、北横通道、江浦路越江隧道等市域交通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市政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33.9%。
江苏省列统的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2157个,比上年同期多44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9%,本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23.2%,拉动全省投资增长4.2个百分点,拉动项目投资增长6.1个百分点。
杭绍甬高速、湖杭铁路、临金高速、宁波至舟山铁路、苏台高速南浔至桐乡段及桐乡至德清联络线等一大批百亿级交通项目的动工兴建,为浙江的投资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
在聚焦“两新一重”政策引领下,安徽一大批交通、水利类重大工程加快建设,全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6%,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23.1%提高到34.7%,拉动投资增长1.8个百分点。
在基建“补短板”的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投资结构也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民生领域投资力度明显加大。
例如,2020年,上海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9%。其中,制造业聚焦电子信息产品、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发展领域,增长20.6%。江苏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8.4%,增速高于全部投资8.1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2个百分点。安徽2020年教育投资增长27.6%,卫生投资增长32.4%,生态环保投资增长76.7%。
“从全国看,2020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增速强劲,快于全部投资增速,显示国内经济结构在优化中。”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高技术投资增长快速,主要原因是国内处于消费升级阶段,需求牵引供给,工业企业纷纷加大技术创新方面投入,以提升竞争力。”
“同时,近年来全球保护和单边主义有所升温,突发疫情对全球需求构成严重冲击,推动了国内企业积极寻求转型发展。此外,国内政策层面也积极引导,鼓励5G、人工智能、创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周茂华进一步表示。
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高新技术行业代表了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是我国转换经济增长动力、优化经济结构重点发展的领域。“疫情的暴发,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在公共卫生等领域存在薄弱环节,随着各界对该领域重视程度的提高,该领域的投资也相应快速增长。”娄飞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展望2021年,“稳投资”对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未来,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呢?
在周茂华看来,应从三方面发力,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板”。
“第一,继续补齐制造业投资‘短板’,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借助结构性工具,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精准扶持,支持制造业元气恢复。第二,房地产稳是主基调,应继续落实‘三稳’任务、因城施策,精准调控,确保房地产平稳运行。”周茂华进一步表示,“第三,落实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发展项目和民生领域项目‘补短板’,需要通过专项债、政策性金融、财政杠杆及基建融资创新等拓宽基建融资渠道;同时回应市场关切,优化营商环境,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调动市场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基建建设等。”
在“稳投资”的同时,也需要警惕相应的债务和流动性风险。“2021年,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到期量大,财政压力大。同时,房地产融资环境收紧,也加大了部分高杠杆中小房企的现金流压力。”周茂华强调。
“总体来看,随着经济持续恢复,2021年投资较快增长是大概率事件,但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基调下,加之部分地方政府面临隐性债务风险等,政府投资发力空间或将受到制约,需要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投资。”娄飞鹏认为,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需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新基建”、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发力,扩大对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投资,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
外 贸
“正增长”“高价值”
2020年,在全球贸易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其中,沪苏浙皖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达到近四成。
“2020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比2019年增长1.9%,创历史新高,长三角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比重达到36.47%。其中,出口贸易总额占比为27%,进口贸易总额占比达48.07%。”徐阳洋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具体来看,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进出口总额均实现正增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外贸仍能正增长,与自贸区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有很大关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洪涛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进口看,上海2020年进口总额约2.11万亿元,江苏紧随其后,约为1.7万亿元。“上海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浙江大力发展数据经济,效果显著。”洪涛补充道,浙江和安徽的进口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增速分别达到11.2%、14.6%,特别是安徽融入长三角后,发展空间较大。
出口方面,江苏以2.74万亿元的出口额领先,同比增长0.9%;浙江出口额约2.5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增速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上海2020年的出口额与上年持平,约为1.37万亿元;安徽出口额约为0.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系教授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的进出口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总量较大的地区,增速相对较慢,而总量较小的地区,增速相对较快。这说明随着一体化发展推进,长三角地区经过长期合作,优势互补现象显现。换而言之,三省一市相互之间的差距在缩小,整个地区的发展特别是对外经济的结构愈发趋于平衡。未来,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逐步成为常态。”
在总量增长的同时,长三角的贸易结构也在持续优化。
以江苏为例,2020年,机电设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66.8%和37.2%。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也是民营经济十分发达的省份,机电等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保持增长。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药行业出口增长非常快,医药材及药品、医疗仪器及器械进出口同比增速均超20%。”徐阳洋补充道,“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高新技术产品在江苏外贸中的占比已达到66%,这代表着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奚君羊表示,“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取得一定成效,此前生产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出口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从‘以量取胜’逐步转向‘以质取胜’。”
奚君羊进一步指出,贸易结构的改变,也显示长三角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主要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未来,这种状况有望不断深化,机电设备、机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比还会不断提高,推动长三角的经济结构向发达经济体转变”。
消 费
“敢花钱”“能挣钱”
尽管受疫情影响,百姓在“花钱”这件事上变得更为谨慎。不过,在长三角,充实的“钱袋”让百姓花钱的底气更足。
42536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上海是全国31个省市中唯一一个人均消费超过4万元的省市,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最能花”的城市。从消费品零售总额观察,2020年全年同比增长0.5%,其中,11月突破1700亿元,创月度零售额新高;当月同比增速达17.1%,创“十三五”以来新高,12月同比增速也达到12.7%。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网上购物、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崛起,2020年上海网上商店零售额达2606.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再来看看其他三省的消费“成绩单”。2020年,浙江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1295元,排名全国第三;江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6225元,排名全国第六。安徽方面,虽然18877元的人均消费支出未能达到全国平均线,但名义同比降幅仅为1.36%,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从全国来看,2020年,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滑,且食品烟酒消费等刚性支出占比较大,显示出在疫情冲击导致收入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居民消费更趋于理性和谨慎。”南京大学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教授、长江产经智库区域经济首席专家吴福象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然,消费最终要量入为出。上海人均消费水平全国最高,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海人均收入较高,且城市居民占比高、社保覆盖面最广,在消费时的顾虑最小。”
事实上,无论是全国还是长三角,各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的排名基本一致。从全国来看,两分排名的前三位均为上海、北京和浙江。从长三角来看,上海2020年以7.22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领跑,浙江和江苏分别为5.24万元和4.34万元,安徽约2.81万元。
“上海成为全国首个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万元的城市,表明上海1.7%的GDP增长率背后,具有较高的单位产出,同时,在经济转型发展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温建宁表示,“从长三角内部看,可支配收入分布的差异性比较明显。安徽2.81万元的可支配收入仅是上海的38.92%,需要关注。”
“与安徽相比,浙江和江苏的人均消费明显更高,除了与三地人均收入存在差距外,也与苏浙两地去年上半年的政策扶持,如大力发放消费券等有关。”吴福象说。
数据显示,2020年,江苏各地累计发放消费券约29.1亿元,撬动社会消费330亿元。“双12苏州购物节”启用首批10万个、总额2000万元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累计让利超150亿元。浙江方面,2020年省市县三级联动共出台530余个促消费政策。
去年促消费政策效果明显,各地政府今年自然进一步加码,且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点放在了促进新兴消费上。例如,上海今年将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制定实施新一轮打响“上海购物”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办好第二届“五五购物节”,培育发展高端消费,推进商业数字化转型,建设多层级商业地标。同时,“流通创新行动计划”“外贸转型行动计划”“外资提质行动计划”等也提上日程。
江苏明确,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稳定经济增长的重点举措和发展方向是,实现“人有我有”,适应现有消费需求变化,大力提升供给质量和灵活性,防止消费外流;实现“人有我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瞄准专精特新细分市场,引领需求升级新动向;实现“人无我有”,聚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需求新热点。
“2021年,消费受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影响仍较大,疫情依然影响着人们日常消费支出。”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城乡统筹委副秘书长孙文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存量角度看,‘有钱有闲’的老年人也有优质客群,老年消费有待于挖掘。从增量角度看,一方面可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另一方面可鼓励生育。”
四川公职考试信息欢迎关注四川易尚教育官网,或关注四川人事人才招聘微信号(ysjysc),及时掌握公考资讯!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
1365人浏览丨10-24
-
3567人浏览丨08-21
-
3556人浏览丨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