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内容易尚事业单位(http://www.zgsydw.com/)提供面试热点知识《AI算命受追捧,是“娱乐方式”还是“封建迷信”?》。
【时政背景】
近日,新华社报道,主打AI看相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和APP日益风靡,吸引了大量用户。比如,以看面相为主的微信公众号介绍“相由心生,境由心转”,面相学通过观察面部特征来解码人生命运,程序则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和人脸识别定位技术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呈现。
然而,从事面部扫描开发的学者介绍,“面部扫描主要是通过读取脸上的特征点,用于身份识别,这是当前的主流方向。通过肤色和其他细部特征辅助判断疾病有一定可能,但用于看相并不具备科学依据,娱乐性质更多一点。此外,这样的程序开发门槛并不高,在网购平台花几百到几千元购买外包服务就能很快开发出来。如果说它有作用的话,最多可以起到筛选人的作用——信这些命理术的人相对来说更容易上当受骗,更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
与此同时,记者调查发现,很多“AI算命”一开始都以免费来吸引用户,但是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详细报告,则需要额外付费。文章指出“AI算命”只是一个噱头,实质上是通过诱导分享、发展用户来吸金,不少“AI面相”类程序都在显著位置说明招募项目代理商,平台是最大的获利者,项目开发者基本属于“躺赚”。代理商推广的收益按比例都要上交平台,代理佣金可提现。有客服介绍,有资源、有自己社群的代理商月收入可过万元。由于成本低廉、利润丰厚,不少命理类新媒体大号受到资本市场欢迎,如“s神棍局s”曾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近千万元的融资,该号因违反相关规定已被停止使用,但类似的公众号、小程序等依然层出不穷。
1.看清“AI算命”的“算钱”真面目(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1010/c1003-31390622.html
2.AI算命:披着科技外衣的迷信能预言谁的命运?(人民网)
http://yuqing.people.com.cn/n1/2019/1018/c429781-31408423.html
3.“AI算命”不靠谱:我命由我,不由“大师”(新京报)
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9/09/17/626908.html
4.年轻人热衷网络占卜不是“迷信”那么简单(中青报)
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1010/c1003-31390863.html
【小试牛刀】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风靡,网络上出现了“AI算命”的热潮,深受年轻人的追捧。对于“AI算命”,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娱乐方式,无伤大雅;也有人认为它是披着科技外衣的迷信游戏,应该抵制。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点拨】
1.表明自身观点
从表面上看,以“AI算命”为代表的网络迷信,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图像统计分析,并按照程序输出模板结论。但仔细推究,其内核依然是迷信,本质仍是依靠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来让人信服。
2.论述自身观点并回应题干观点
“AI算命”极易造成隐私泄露。由于事关“命运”大事,输入各种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上传手相、面相更是在所难免;AI算命”披着算命的皮,实则是在“算钱”。各种形式的“AI算命”并非完全免费,用户想要看到详细完整的内容,往往需要付费购买增值服务,或以“邀请好友”“看广告”等增加下载量或广告收益。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的确也是一种娱乐方式。正如专家所说,在当前的社会压力下,年轻人的心理和思想层面,确实需要有减压、疗治渠道,网络占卜未尝不是某种减压缓冲机制缺位下的“代替品”。
3.提出对策
(1)加强引导。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大力倡导科学精神,让“算命”把戏无所遁形、没有市场。
(2)强化责任。强化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对用户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约束,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3)加强监管。对于出现的新事物,及时纳入到规范管理的范畴,加强监管。
(4)严肃执法。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要严格执法,精准打击这类现象,防止危害扩大化。
相关推荐
大数据时代的喜与忧
热点解析:后厨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