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儒家之亚圣孟子
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人物相关内容都是比较高频的考点。在这篇文章中,我们主要结合教育学中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亚圣——孟子相关内容进行备考分析,方便各位考生快速简单的对这部分高频考点有个简单的认识,这次介绍内容主要是结合客观题型,便于各位考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
孟子在考试中多以单选、多选、判断等形式进行考察,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相关的具体知识点:
1.教育思想集中在《孟子》一书,此点主要在单选和判断进行考察,如单选:下列哪本书属于孟子的代表著作;判断: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2.最早“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出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句话;
单选考察方式灵活: “人-书-话”三方面交叉考察,如“教育”一词最早见于那本著作?
3.教学方法:盈科而后进——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单选考察方式,以及判断考察。如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盈科后进思想体现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4.人性论:性善论——人性本质是平等的;
性善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理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其中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主要考察单选:性善论的提出者是——孟子。(恻隐之心)是最基本的,是人类发展“仁”的基础
5.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6.教育目的:“明人伦”,孟子说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子在此第一次明确的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7.“大丈夫”理想人格:“大丈夫”要有高尚的气节,崇高的精神境界。
其修养方法为: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主要考察多选题。
8.民本思想: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8.“深造自得”出自《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泛指更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不断前进,以达到精深的境地。 力倡以主体的体验来获得认知,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9.“良知、良能”出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体现了内发论思想。
这是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教学过程规律知识相关的客观题考察内容与方式,现在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内发论强调人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以下属于内发论代表人物的是( )。
A.孟子 B.荀子 C.洛克 D.欧文
1.【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内发论的相关知识。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内发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教育所起作用只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却不能改变和决定人的发展。代表人物有:卢梭、柏拉图、弗洛伊德、格赛尔、高尔顿、霍尔、威尔逊、孟子。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由于外铄论强调外部力量的作用,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才能有效地学习。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欧文。
B项荀子提出“性恶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
C项洛克提出“白板说”,人生来如同一张白板,十之八九由后天所决定。
D项欧文提出“性格形成说”,人的性格不是由他自己形成的,而是由外力形成的。
所以此题选A。
2.以下哪些人物或者著作思想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
A.孟子 B.华生 C.《学记》 D.朱熹
2.【答案】ACD。解析:本题考查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A项孟子提出的“盈科而后进”,含义为:泉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比喻学习应步步落实,不能只图虚名。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C项《学记》中的“杂施而不孙”“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D项朱熹提出“读书法,莫贵于循序而精致”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所以此题选ACD。
中国教育史人物思想对比--孟子、荀子和韩愈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的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即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最核心的教育思想是:深造自得,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专心致志。
而荀子的教育思想和孟子不一样,他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只要环境、教育、个体努力协调有序,人才的造就就成为可能了。荀子认为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大儒”之人,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他认为教学的内容是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他认为作为教师需要具备四个条件,有尊严和威信;有丰富的经验和崇高的信仰;能循序渐进,诵说不凌不乱;精通细微道理,并加以发挥。教师作为“礼”的化身,是传授礼、实行礼的榜样。
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得出: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由此可以看出他强调了遗传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而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下来是伪善的,主要受后天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影响,一个人才能有所造就。
韩愈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他提出了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是天生的,分为上中下三品;情是与生俱来的潜在的情感素质,表现为喜怒哀恐惧爱厌恶几种不同的情感,他认为情和性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性就有什么的情,反之亦然,两者是完全对应的。由此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有上之性就学而愈明,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下焉者畏威而寡罪,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韩愈很看中人才,他认为为了培养人才,应该要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他这一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但注重人才的培养,还注重人才的选拔,他认为科举制度会埋没治国兴邦的人才,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内定有奇秀,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人才难得“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韩愈还提出了教师观,他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教师的任务是传道为主,授业、解惑为辅这也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关于如何选择老师,他也有提出择师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他认为的师生关系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倡教学相长,乐为人师,同时鼓励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
扫码回复
资料领取领取备考礼包
更多:优惠福利优质课程服务
-
3666人浏览丨03-13
-
4157人浏览丨03-13
-
6863人浏览丨03-13